“这房子挂出去半年,降了三次价,连个看房的都没有。”老张坐在中介门店的沙发上,手里攥着房源信息表,眉头紧锁。他不是个例——从北上广深到二三线城市,无数卖房人正经历同样的困境:买家不急、卖家难熬,楼市像一盘“静悄悄的冷锅局”,全场都在等谁先松口。
这场较量的背后,是二手房市场的“冰火两重天”:挂牌量激增,成交量暴跌,买卖双方陷入僵持。市场不是冷,是“冻住了”。
二手房“海量挂牌”,买家却集体“消失”
2024下半年开始,全国二手房市场掀起一股“卖房潮”。数据不会说谎:
全国多地挂牌数量同比上涨超20%,部分城市甚至突破30%;
成交量却直线下滑,普遍跌幅在15%-25%之间;
平均成交周期超过90天,不少房子“挂一年都没人来看”。
在苏州、合肥、郑州等二线城市,某些小区的挂牌房源比住户还多。房东为了尽快出手,不得不“打折+送装修+免税费”,甚至主动承担中介费,但买家依然不为所动。一位郑州的房东自嘲:“我这房子,现在送车位都没人问,感觉像在卖‘烫手山芋’。”
市场为何“冻住”?核心矛盾在于:卖家想卖,买家不买。卖家守着“过去的高点”不愿降价,买家盯着“未来的低点”持续观望,双方陷入一场“谁先眨眼”的心理博弈。
买家不冲?不是没钱,是太理性
这届买家,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通透。
过去,楼市是“买涨不买跌”的游戏。房价越涨,买家越急;房价一跌,买家立刻“躺平”。但现在的买家,早已跳出这种思维。他们清楚:房贷利率降了,但房价没见涨;刚需有,但心里一直在盘算:“要是再降10万,才值得出手。”
一位准备结婚的90后买家直言:“现在租房成本低,供房压力大,房价还在走跌。我为什么要急着当‘接盘侠’?等市场触底再出手,不香吗?”
买家的理性,还体现在对“隐性成本”的敏感。过去,买家只关注房价;现在,他们还要算物业费、房产税、装修折旧等持有成本。一位上海的买家算了笔账:“一套500万的房子,月供1.8万,加上物业费和其他费用,每月支出超2万。如果房价再跌10%,我相当于白干两年。”
谨慎,成了这届买家的主旋律。他们不是不买,是不愿“买完就亏”。
最惨的,是“高位没跑”的房东
这波楼市调整中,最惨的是那些早几年准备“高价出货”的房东。他们的心理历程,像一场“慢刀割肉”的煎熬:
2022年挂出时:信心爆棚。“我这房子是学区房,地铁口,不讲价,市场会给我答案。”
半年没人问价:咬牙降了10%。中介说“市场不好,再等等”,结果还是没人看。
现在再看报价:买家要砍底价+送家电+办过户,甚至要求房东承担税费。
一位杭州的房东感叹:“卖一套房,像打一场消耗战。不是看谁定价准,是看谁扛得住心理落差。”
更扎心的是,这种“高位站岗”的房东不在少数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原本计划“卖房置换”或“套现投资”,结果被市场“套牢”,资金链陷入被动。
楼市“分层下沉”:一线缓跌,二三线“躺平”
楼市的分化,正在加剧。
一线城市:核心学区房、地铁房仍有支撑力,但非核心区域已开始“阴跌”。北京某学区房小区,2023年成交价还在10万/㎡,现在已跌至8.5万/㎡,且成交周期明显拉长。
二线城市:挂牌海量、成交稀薄,“有价没人问”成常态。成都某新区,挂牌房源超5000套,但每月成交不足200套,去化周期超2年。
三四线城市:早已进入“僵尸状态”。房子挂着不卖,因为卖了更亏;买家不敢接盘,因为担心“买完继续跌”。
楼市的“分层下沉”,本质是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。一线城市仍有产业和人口支撑,二线城市靠政策托底,三四线城市则面临“人口外流+产业空心化”的双重打击。
政策频出,信心却没回来
为了救市,政策一波接一波:放松限购、下调利率、开放落户、发购房券……但效果如何?
数据揭示真相:政策的确托住了楼市底部,却没能撑起心理预期。买卖双方都在观望:卖家等着政策刺激买家入场,买家等着政策压低房价再出手。市场自然走不动。
一位资深中介坦言:“现在买房的,大多是真正有需求的人。投资者全在观望,因为他们知道,楼市的‘黄金时代’已经过去了。”
卖房人,是时候“换思路”了
如果你正打算卖房,请先问自己一句话:“我是真的要卖,还是还在等别人认同我的定价?”
高估行情,是卖房最大的成本。市场不会因为你的坚持而回暖,只会因为你的妥协而松动。
给卖房者几点现实建议:
1、把心理价位调回现实线下
不是跌多少你亏了,是早卖早止损。房子挂得越久,买家越会压价,因为“急售”的信号已经暴露。
2、别再想着“捂盘等涨”
现在市场不是等来的,是谈下来的。主动出击,找准买家渠道,选对平台和中介,比死守价格更有效。
3、结合租售,先活下来
如果房子一时卖不掉,不妨考虑出租。空置房没有现金流,出租至少能覆盖部分持有成本,避免资金链断裂。
4、别把房子当信仰
它只是个资产,你可以投资它,也可以换掉它。市场调整期,灵活配置资产比死守一套房更明智。
写在最后:房子,不是上岸的唯一路径
房地产曾是中国家庭财富的核心资产,现在,它只是众多资产配置中的一项。面对市场调整,死守不如动态思维——卖也行、留也行、租也行,关键是你得掌握主动权。
别让“过去的高点”绑架了你现在的选择。市场从不等人,它只奖励清醒者。
楼市的这场沉默较量,最终比的不是谁更倔强,而是谁更理性。卖房人,是时候放下执念,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了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